在三国时期,东吴先后有四位担任大都督的重要人物,他们分别是周瑜、鲁肃、吕蒙和陆逊。
周瑜年轻时就与孙策关系密切,帮助孙策打败刘繇,统一了江东地区,立下了很多功绩。孙策被刺杀后,他的弟弟孙权接任,周瑜依然是东吴最顶尖的将领。
他为孙权提供了许多妙计,还亲自带兵用火攻战术,在赤壁之战中大败曹操,帮助东吴在这场三国鼎立的局势中成功占得一席之地。
陆逊年轻有为,二十岁就加入了孙权的团队,成为他的得力助手。他帮助孙权成功拿下荆州,后来还被任命为东吴的最高军事指挥官。
在夷陵大战中,陆逊再次施展火攻,用烈火焚烧刘备的营地,取得了胜利。到了石亭之战,陆逊与朱桓、全琮各带三万人马,合力击败了曹魏的部队,歼敌并俘虏超过一万名魏军士兵。
孙权登基为帝后,任命陆逊担任上大将军和右都护的职务,同时让他协助太子孙登处理政务。
周瑜去世时年仅三十六岁,而陆逊则活到了六十三岁。如果孙权能多活几年,这两位东吴的杰出将领,谁的能力会更突出一些?
赤壁大战和夷陵大战都是东吴两位统帅的成名战役。周瑜在赤壁击退了曹操,陆逊在夷陵击溃了刘备。
两场战役都巧妙地采用了火攻战术,或许陆逊是从周瑜过去的战例中得到了启发。这两场战斗对孙权而言,都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。
这两场战役发生在不同的时期和环境下,看起来很难放在一起比较,但它们有一个明显的共同之处:诸葛亮都参与其中。在赤壁之战中,诸葛亮是盟友,共同对抗敌人;而在夷陵之战中,诸葛亮则成了对手,双方正面交锋。
诸葛亮始终坚持刘备必须和东吴联手才能对抗曹操,正是在他的推动下,刘备和东吴在赤壁之战中合作取得了胜利。不过,火烧曹军的计策并不是足智多谋的诸葛亮想出来的,而是周瑜的部下黄盖提出的。
周瑜觉得曹操自大又轻视对手,于是接受了黄盖的计策。曹操的士兵不擅长水战,加上当时很多人已经生病,周瑜抓住机会放火,曹操的军队立刻被打得七零八落。
陆逊在夷陵之战中成功击败了蜀军,但他却被诸葛亮玩弄于股掌之间,险些在诸葛亮布下的八卦阵中无法脱身。
眼见陆逊陷入险境,诸葛亮并未落井下石,反而派岳父黄承彦前去营救,助他脱困。
诸葛亮最多也就是捉弄一下陆逊,他根本不会要了陆逊的命,去跟东吴结仇。他一直坚持联合东吴对付曹操的策略,所以逗逗陆逊玩玩就得了。
在夷陵之战中,陆逊是如何成功击败诸葛亮的?
按照诸葛亮在隆中提出的策略,他本无意与东吴开战,但刘备执意不肯罢休。孙权夺取荆州并杀害了关羽,这让刘备难以忍受,他决心要为关羽报仇,或者说,一定要夺回荆州。因此,刘备亲自带领大军,对东吴发起了大规模的进攻。
东吴和蜀汉对峙了很长时间,蜀军受不了炎热的天气,刘备只好把水军撤到深山老林中躲避高温。这个决定给了陆逊可乘之机,他趁机放火烧了蜀军大营,赢得了这场战役。
相比之下,陆逊和周瑜的差距显而易见。
赤壁之战结束后,曹操觉得周瑜心思缜密,于是给孙权写了封信,提醒他要提防周瑜。其实,这不过是曹操出于嫉妒心理。像曹操这样足智多谋的人,竟然如此畏惧周瑜,甚至想用挑拨离间这种不光彩的手段,让孙权除掉周瑜,自己好从中得利。这也充分说明,周瑜对曹操来说,确实是个巨大的威胁!
在夷陵之战中,陆逊虽然兵力占优,但和诸葛亮僵持了半年多,最后借助天时地利才击败了刘备。如果换一个时间点,陆逊未必能撑这么久。不过,陆逊在这场战役中确实展现了他的独特优势——他能沉得住气,不急不躁。
从年初到年中,刘备越来越焦躁,一心盼着速战速决,彻底了结战事。他不断派人到陆逊阵前挑衅,甚至破口大骂,但陆逊始终无动于衷,完全不予理会。
刘备在山谷里安排了八千伏兵,打算引诱敌人出击,但陆逊始终按兵不动,彻底打乱了刘备的部署。
在官职上,陆逊确实比周瑜级别更高。
他一加入孙权阵营,就被孙权任命为都尉和校尉,这说明孙权很器重他。但这不能拿来和周瑜相提并论,因为两人起步的起点不同,最初效忠的对象也不一样。
陆逊投靠孙权时,孙策已经为东吴打下了稳固的根基,而那时,东吴接连失去了三位重要的大都督。
另外,陆逊是作为谋士投靠孙权的,而周瑜和孙策从小就认识,交情很深,孙策不需要用高官和丰厚待遇来拉拢周瑜。
周瑜和孙策是并肩作战的伙伴;陆逊与孙权则是下属与上司的关系。孙策对周瑜的信任程度,远超孙权对陆逊的信任。
周瑜是东吴的元老级人物,孙策去世后,他一直在孙权身边担任重要角色,帮助制定战略和决策。等到东吴的发展路线清晰后,陆逊才加入进来。因此,论资历和贡献,陆逊和周瑜根本没法相提并论。
